日本的Ki-27(キ-27),97式,是陸軍第一款制式化量產的低單翼全金屬製戰鬥機,
活躍於1940年前後,由中島飛行機工廠生產,後來亦交由立川飛行機與中國東北的滿州飛行機製造,
總產量3386機.Ki-27是日本陸軍的代號,因為在日本皇紀2597年量產(昭和12年、1937年)
所以稱為97式戰鬥機,簡稱97戰,美國給的代號是"Nate"

1935年日本海軍的九試單座戰鬥機(就是後來的九六式艦上開發成功戰鬥機)
受到刺激的日本陸軍要求該機的製造商"三菱"略作修改,成為Ki-18,
並與川崎的九五式雙翼戰鬥機做比較,雖然Ki-18較為先進,但陸軍以引擎的問題還是採用Ki-10(95戰)

不過低單翼全金屬製是世界的潮流,後來陸軍還是提出了新一代戰機的需求,
由中島・三菱・川崎三家公司分別推出Ki-27、Ki-33(九六艦戰改裝)與Ki-28參予競標.
雖然Ki-33已經是成熟的產品,但基於日本海陸軍的門戶之見,
陸軍決定以中島公司的Ki-27成為制式戰鬥機.

Ki-27是由中島公司的設計主任小山悌技師開發,
它採用的主翼成為後來該公司的傳統,
Ki-43一式戰;Ki-44二式戰;Ki-84四式戰的主翼都算是同設計的衍申.

1938年Ki-27在中國戰廠參加實戰,當時中國空軍認為它比九六艦戰還難對付.
1939年日本陸軍跟蘇聯在蒙古諾盟罕爆發衝突,在對上I-152與I-16時,
纏鬥性能靈活的Ki-27取得非常好的戰果,
在地面戰一面倒的時候,唯有空中日本還能維持優勢...
當時日本公布有擊落1252架蘇聯機的戰果(蘇聯說損失200架)
日本的紀錄則是包含中型以上損傷的有157機(損失64機,其中Ki-27 51機,戰死53名駕駛)
因為表面的戰果很好,影響了日後日本戰鬥機的開發,
以纏鬥性能為優先,而較不重視火力,防護力與速度.

不過事實上,諾盟罕事件後期蘇聯發現的Ki-27的特性後,
在I-16上裝上裝甲,並且利用速度較快的優勢避免纏鬥,戰局有了逆轉...

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,初期Ki-27仍有參戰,但後來漸漸退入二線,
因為機體操縱容易,適合做為教練機種,並有雙座的Ki-79(二式高等練習機)衍生型.
有外銷滿洲國與泰國的紀錄,二戰結束時有一部分被國軍接收~

目前在太刀洗平和記念館展示的實機是平成8年於博多灣撈起的.

性能諸元:
引擎:空冷9汽缸, 中島ハ1乙型(最大710馬力)
最大速度:460km/h
續航距離:627km
全高:3.25m, 全寬:11.31m, 全長:7.53m .
重量:1110kg, 上昇時間:5000/5'22", 實用上昇高度:12250m .
武裝:機身7.7mm機銃×2(各500發子彈), 掛載:25kg×4炸彈 或 副油箱左右各133L .

I-16對中國來說很有意義,因為這是蘇聯當時大量軍援的機種之一.

1/72的97戰最早有日本長谷川(HASEGAWA)的凸模產品,
去年捷克RS Models 也推出了多種塗裝的Ki-27與Ki-79,不過屬於高價的產品.
烏克蘭模型廠ICM在今年也推出了1/72的97戰,盒繪如上圖,
這是Ki-27a, 盒子背面與水貼:



模子為凹線凹雕凹卯釘,零件如下圖:



透明零件如下圖:


零件細節,有做出引擎,可惜佈滿機翼細密的卯釘拍不出來:


說明書內容如下:





ICM的細節較豐富,不過還是沒有定位孔,跟RS相比有價格上的優勢~
在此跟各位模友分享~

同廠Ki-27b盒子正面(日本陸軍第一王牌,篠原弘道)


盒子背面與水貼(四個不同的戰隊可選擇):



國內同好woodstock兄在塑膠工廠發表的成品
製作心得節錄如下:
ICM這個模子和以前差不多,有更用心一些.
雖然按比例縮小後,刻線和凹釘差不多就是這麼淺.
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誇張一點的視覺效果.
艙罩密合度很好,修整一下可以作成打開狀,但是裡面卻滿簡陋的,左右都是空的.
引擎罩如果沒有想要打開的話,汽缸後面的零件最好不要裝上,不然要磨很久...


老外寫的開盒報告:

ICM 1/72 Ki-27 Review
RS 1/72 Ki-27 Review -1
RS 1/72 Ki-27 Review -2

這裡可以買:
1/72 ICM Ki-27a
1/72 ICM Ki-27b
Ki-10與Ki-27日本空戰王牌座機的水貼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stf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